景区介绍
中欧主要航运水道之一,发源于捷克、波兰两国边境附近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穿过捷克共和国西北部的波希米亚,在德勒斯登东南40千米处进入德国东部,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库克斯港注入北海。全长1165千米,约1/3流经捷克共和国,2/3流经德国。流域总面积144060平方千米。
水文特征
易北河是汇集距捷克和波兰边境克尔科诺谢山中许多源头小溪而形成的。它在捷克境内流向南而转向西,形成约362公里长的宽弧,在梅尔尼克与伏尔塔瓦河汇合,又在下方29公里处与奥赫热河合流。然後它奔向西北,切穿风景如画的易北河岩山而在6公里长的峡谷中进入德国。在德勒斯登和马德堡之间,易北河接纳了许多长的支流,除黑鹊河外,皆为左岸溪流。它们是穆尔德河、萨勒河及萨勒河支流如白鹊河、温斯特鲁特河和伊尔姆河。这些左岸支流起源于奥雷山脉或图林根林山,形成了易北河中游的流域盆地。在马德堡以下,易北河接纳的支流大多来自右岸,其中多数发源於梅克伦堡高地。
易北河在德勒斯登下方40公里的里萨进入北德平原;到里萨之後它蜿蜒於宽广的氾滥平原中。从一开始远至其与穆尔德河汇流之处都有筑堤。在威登堡和德绍之间的谷底变窄,宽约8公里;在北和南皆有丘陵地带升起。从德绍至马德堡氾滥平原变宽,由此至海已连绵不断地建起堰堤。从马德堡以下至其与哈弗尔河合流处,再从其与哈弗尔河合流处向下,易北河沿东南-西北方向流去;泛滥平原变宽,并有岔河和回水,岔河和回水的侧面常堆有矮小的沙丘。自劳恩堡开始有些已被开垦的盐碱滩。在汉堡上方泛滥平原宽13公里,而在什列斯威-好斯敦沙丘与吕讷堡灌丛区之间泛滥平原却变窄为6.5公里。
易北河河口湾本身从汉堡延至库克斯港,长约88.5公里。大多为淤泥滩和沙滩。主河道已疏浚过并设有浮标。高潮时,河槽深约16米,南岸和左岸低矮而有沼泽,河中有沙滩;右岸虽也有沼泽,但有筑堤,经过排水,土地已深耕细耨。汉堡过去是阿尔斯特河岸沼泽地上方低矮的沙丘,它已从其上发展成一个巨大的港口城市。它的现代化港口设施已扩张到易北河低洼的南岸。易北河水的流量随流域盆地中降水量和冰雪融解量的不同而大有差异。在德累斯顿,平均流速为每秒317立方米;在河口上方约225公里的新达尔肖平均流速为每秒699立方米。虽然易北河上游在捷克和德国的盖斯特哈赫特都建有水坝,在伏尔塔瓦河和萨勒河(在图林根林山中)都建有大水坝;但是它们都不足以控制易北河水位的高低变化。易北河下游,自河口上溯远至汉堡上方的盖斯特哈赫特,是有潮水涨落的,河水常定期倒灌。汉堡平均潮高约2米,在暴风雨期间,潮水可能上涨得更高。
主要支流
易北河左岸伏尔塔瓦河(Vltava)、奥赫热河(Ohre)、穆尔德河(Mulde)和萨勒河(Saale)等支流,右岸有伊塞河(Iser)、施瓦策埃尔斯特河(黑鹊河,Schwarze Elster)、哈弗尔河(Havel)和阿尔斯特河(Alster)等支流。
伏尔塔瓦河是易北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德国与捷克交界处的舒马瓦山脉东南坡,河流先向东南方向流,然后转向北流,先后接纳卢日尼采(Luznice)河和贝龙卡(Berounka)河等支流,流经布拉格,最后在梅耳尼克附近从左岸注入拉贝河。全长430km,流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5立方米/秒,径流量45.7亿立方米。
哈弗尔河是易北河右岸最大支流,上游名叫施普雷(Spree)河,发源于波兰-捷克-德国三国交界附近的齐陶附近,河流先向北流,在德波边境的法兰克福以西20km处转向西流,经柏林,在柏林以西15km流入哈弗尔湖后才称哈弗尔河。出湖后继续向西流,至勃兰登堡以后转向北流,在哈弗尔贝格附近注入易北河。河流全长550km,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8.4亿立方米。
易北河中下游流经德国东北部平原洼地,水流缓慢,落差较小,不适合建高坝大库,其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捷克境内的拉贝河及支流伏尔塔瓦河上。目前,在这两条河上兴建的坝高超过20m的大坝有7座,多为重力坝,其中库容超过1亿立方米的水库、装机容量超过10万kW的水电站均在伏尔塔瓦河上,而在拉贝河上的水库则较小,库容都不到1亿立方米。
精品留言留言